刚大结局的《我的后半生》,热度没降反升,不过这次不是因为剧情多精彩,而是观众集体“开麦”——尤其是邬君梅饰演的“乐水珊”,葬礼上笑场、逃婚时面瘫,被吐槽“把观众当傻子”。
更扎心的是,这位被骂的女演员,早就入了美国籍,却在国内疯狂接戏,网友直问:“外国籍明星回国捞金,凭啥要我们买单?”
从“戛纳影后”到“争议焦点”:邬君梅的“回国捞金”之路《我的后半生》里的邬君梅,确实让观众“血压飙升”。
展开剩余85%葬礼上,其他角色哭到崩溃,她却面无表情挂着笑;逃婚时,本该是情绪爆发的戏码,她的脸像“冻住了”,连骑摩托车的镜头都被吐槽“像完成任务”。
这些片段被剪成短视频疯传,评论区清一色:“这演技对得起观众吗?”
但要论邬君梅的“老底”,她可不是普通演员。
16岁演《青春万岁》出道,19岁因《末代皇帝》里的“文绣”火到国外,20岁赴美学电影,27岁嫁好莱坞导演,30岁靠全裸戏份拿戛纳大奖,还被《人物》杂志评为“全球最美50人”。
她的前半生,是标准的“国际咖”——美国国籍、好莱坞人脉、奥斯卡评委身份,样样拿得出手。
可2013年起,47岁的邬君梅突然“杀回”内娱:《辣妈正传》里演辣妈,《如懿传》里演反派,《六姊妹》里当主角,最近还官宣了新戏杀青、新剧开播。
资源多到让人眼红,可观众却不买账。
有网友翻出她早年采访:“曾经说‘怕接国内电视剧’,现在倒成了‘回国捞金专业户’?”
国籍是“符号”还是“坎”?观众的愤怒到底在气什么?邬君梅被骂的核心,绕不开“美国籍”这三个字。
她曾解释:“国籍、护照只是符号,我骨子里永远是中国人。”还打比方说“嫁出去的女儿还是妈孩子”。
但网友不买账:“嫁出去的女儿会常回家看妈,可您这‘女儿’,年轻时拼命往外跑,老了回来找妈要钱,算哪门子孝顺?”
这种情绪不是空穴来风。
邬君梅20岁就赴美,放弃中国国籍,在好莱坞混了20多年,直到47岁好莱坞隐退、无子女拖累,才把事业重心转回国内。
而她回国后的作品,质量参差不齐——《我的后半生》被批“悬浮”,《六姊妹》被吐槽“演技僵化”,连她自己都在微博喊“想旷工”,可见工作量大但投入未必多。
更扎心的是对比。
同样是美籍华裔演员,陈冲回国演《误杀》,用“疯批母亲”的演技让观众忘了她的国籍;邬君梅呢?
《如懿传》里的“琅嬅”被周迅压得没存在感,《我的后半生》里的“乐水珊”被群嘲“面瘫”。
观众不是排斥外国籍演员,而是反感“拿着外国护照,赚着中国钱,却不用心演戏”的态度。
明星国籍争议背后:观众要的从来不是“非黑即白”邬君梅的争议,本质是“文化认同”与“市场选择”的碰撞。
这些年,从张铁林(英国籍)、刘亦菲(美国籍)到李连杰(新加坡籍),“外国籍明星赚中国钱”的话题每隔几年就会被翻出来讨论。
有人说“国籍自由,无可厚非”,也有人骂“吃里扒外”。
但这届网友的态度更清醒:他们不在乎明星是哪国国籍,只在乎两点——第一,你有没有把中国观众当“自己人”?
比如斯琴高娃(瑞士籍)演《大宅门》里的二奶奶,把中国老太太的泼辣与慈爱演活了,观众记住的是角色,不是国籍;第二,你有没有用作品证明诚意?
邬君梅早年在《末代皇帝》《宋家王朝》里的演技,没人敢说不好,但回国后接的戏,有多少是“为艺术”还是“为赚钱”?
说到底,观众的“不买单”,是对“双标”的反感——年轻时向往国外,老了回来捞金;拿着外国护照,享受国内资源,却不用心打磨演技。
国籍可以是“符号”,但观众的感情不是“符号”,他们要的是真诚:要么像陈冲那样用演技征服人,要么像巩俐那样直言“国籍不影响爱国”,而不是用“我是中国人”的口号,掩盖“捞金”的本质。
结语:演员的“根”,从来不在护照上邬君梅的故事,像面镜子照出娱乐圈的一个真相:演员的“根”,从来不在护照上,而在作品里。
你是哪国国籍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把中国观众放在心里,有没有用角色和演技回馈这份信任。
《我的后半生》的争议会过去,但“外国籍明星如何在中国市场立足”的问题,永远值得思考。
对邬君梅们来说,与其纠结“国籍是不是符号”,不如多想想:观众愿意为好演员买单,不管他是哪国人;但绝不会为“糊弄观众”的演员买单,哪怕他自称“骨子里是中国人”。
发布于:上海市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