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
因引用网上流传的董明珠“想双休的人,拿不到高薪”言论发帖,深圳网民小程被格力公司起诉侵害名誉权。格力公司表示,董明珠从未发表该言论,小程却辩称“用AI核实过信源”。面对这一辩解,法院于近日判决小程败诉,需道歉并赔偿格力7万元。
谁用AI,谁负责;而不是谁用AI,AI负责。“用AI核实过信源”的辩解,体现出小程对信息核实责任的误解。技术工具可以作为辅助,但不能成为背锅侠。何况,AI工具本身并不具备“核实”能力,它只能依据训练数据,生成、汇总、推理甚至“幻觉”出信息。依赖AI“核实”信源,如同请一个会道听途说的人前来作证。其实小程只需要花几分钟,在董明珠的官方微博或格力官网上搜索一下,或查找几家权威媒体的报道,就很容易发现该言论的虚假性。正是这种“举手之劳”的缺失,凸显了其主观上的疏忽和轻率。
近来,对工作环境、男女权益、家庭关系等公共议题的探讨很多,这些讨论常常源于个人关切和社会关怀,有一定的公益属性,正因如此,也具备相当的流量。即便小程只有24个粉丝,相关发帖也引来了6000+点赞、4000+评论。内容本身的争议性、名人标签的敏感性,都可能让一个“小账号”引发“大波澜”。此外,现阶段平台的算法倾向于放大争议性、情绪化内容,更有可能推波助澜,用户不能凭主观判断,低估了自身言论的潜在破坏力。
讨论劳动者权益,是公民的权利,但讨论必须基于事实。7万元的判决金额,是法院综合考虑格力的行业地位、商誉价值,以及评估负面言论的实际损害等风险后作出的,并非在打压网民的合理批评权。关键是,批评应基于真实情况,事件中,AI验证的虚假事实、煽动性语言,已经引起了“抵制格力电器”“这辈子都不会买”等回帖。知名企业虽应有一定容忍度,但对超出合理批评范畴的诽谤行为,法律赋予其维权权利。
小程认错,不再上诉,体现了对法律判决的尊重。此案清晰地划出了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,警示我们,核实信息真实性是每位发言者的首要责任,应当在每一次点击“发送”前深思。
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